在某些情況下,由于碳化鉻沉淀,穩定的奧氏體不銹鋼管道也會遭受晶間腐蝕。鈮或鈦不能與碳結合。圖3-31顯示了裝載煙酸的347鋼(18-8+鈮)圓筒的截面。焊縫兩側有一條窄帶,有幾個晶粒寬度,并發生了嚴重的晶間腐蝕。在容器的其余部分幾乎看不到腐蝕。俄亥俄州立大學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,并闡明了損害的基本機制。由于其特殊的形狀,被稱為刀線腐蝕(KLA)
刀線腐蝕和焊縫腐蝕的相似性是;它們都是由晶間腐蝕引起的,與焊接有關。主要區別在于:(1)刀具線腐蝕發生在靠近焊縫的母材上的一個窄帶內;當焊縫腐蝕發生在距離焊縫一定距離的地方時,(2)工具線腐蝕發生在穩定的鋼中,(3)金屬的熱經驗不同
該圓柱體的失效機理與鈮在不銹鋼管中的溶解度有關。當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時,鈮和碳化鈮溶解在金屬中。從該溫度快速冷卻后,它們仍保持在固溶體中。當金屬加熱到碳化鉻的沉淀溫度范圍時,鈮仍留在溶液中;此時,不會生成碳化鈮,金屬會像18-8型一樣敏化,不含鈮
焊接時,溫度高到足以熔化合金-約3000°f(1649℃)。焊縫附近的金屬也處于高溫狀態,因為它與熔融金屬接觸。因此,鋼板的熔化溫度略低于熔點,約為2600~2700°f(1427~1482℃)。由于18-8鋼的導熱性相對較差,且該板材(1/16英寸)的焊接速度較快(以避免燒穿),因此金屬中存在明顯的熱梯度。焊接后板材迅速冷卻
這種情況可以在圖3-32的表格中更好地解釋。鋼鐵廠交付的不銹鋼管在1950°f水淬熱處理后含有碳化鈮:基本上沒有碳化鉻。關注焊縫附近的窄金屬帶。它一度熱到2600°F左右,并迅速冷卻。根據圖表,金屬帶全部為固溶體,沒有任何碳化物沉淀。如果將金屬加熱到敏化范圍(約950~1400°F,以減輕氣缸的應力),則只有碳化鉻析出,因為溫度不足以產生碳化鈮。如果焊接后不加熱氣缸,它將不會腐蝕,因為沒有碳化物沉淀
一個簡單的實驗可以證明這一機制。取18-8+鈮樣品,加熱至2300°F,然后用水淬火。立即在1200°f下加熱半小時,然后冷卻。整個樣品的敏化作用與不含鈮的18-8樣品的敏化作用基本相同
避免刀線腐蝕的明顯方法是在焊接后將整個結構加熱到大約1950°f(1066℃)。根據上表,溶解碳化鉻,生成碳化鈮,這是所需的情況。1950°f處理后的冷卻速度并不重要
鈦穩定不銹鋼管(321型)在與347型類似的條件下也存在刀線腐蝕。在穩定鋼的刀線腐蝕條件下,304L(超低碳)型鋼表現出優異的性能。